英国研究:海啸威胁广东大亚湾核电厂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4月05日 转载)
苹果日报/英国《独立报》 (博讯 boxun.com) 英国最新研究指出,全球442座核电厂当中,有76间建于受海啸威胁的海岸地区,包括邻近香港的大亚湾核电厂。但这些地区应付海啸的能力,比日本更差。 全球逾 1/10核厂有风险 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的自然灾害分析员霍奇( Helen Hodge)指出,世界上不只日本的核电厂面对海啸威胁,「南中国地区、台湾、南韩、印度、巴基斯坦、美国西岸等,都有正在运作或将会兴建的核电厂,位于受海啸威胁的岸边」。研究报告的地图显示,大亚湾核电厂也上榜。 报告又指出,目前全球逾1/10核电厂,位于「高风险」或「极高风险」的地震地区,包括日本、美国、台湾、亚美尼亚等。 伦敦帝国学院教授巴恩汉说,即使日本是最先进国家之一,也难以驾驭这次核灾危机,令人担心其他较落后的地方,一旦遇上灾难要如何应对。
对香港周边的核电厂不能心存侥幸,中国压水式核反应堆杀伤力更厉害 苹果日报
日本地震触发福岛核事故后,中国一些核安全专家就出来解释,大致是说,中国的核电厂与福岛核电厂的构造不同,中国的核电厂没有建在地震带,中国又非常重视核安全,因此发生核事故的机会微乎其微。 如果不是有那么多专家出来说核安全,我们还可能放心些,因为这至少表示中共也许因福岛事故仍在讨论核安全问题。现在似乎已无须讨论,直截了当就说中国的核电很安全,这不是先下结论的宣传吗?再说,在党的意志主导下,中国专家的话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不错, 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曾提出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及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但随后官媒就有核电专家出来反驳温总之议了。何况温总也只是说「全面审查」而已,并没有说停建。现在,日本政府已表示,所有核电项目都停摆;其他国家也大都叫停。中国则仍只强调中国核电如何安全,没有停建之意。难道中国核电领先全球?全球都怕只有炎黄子孙不怕?而使港人担心的是,香港距大亚湾核电站只50公里,大亚湾附近,中国还建有岭澳核电站并已开始商业运行;此外,邻近香港的还有兴建中的台山和阳江核电站,最快在2013年投产。也就是说,将有四个核电站共十台机组毗邻香港。若一旦出事,香港人避无可避。 中国的核安专家说,大亚湾核电站的构造与福岛不同,大亚湾采压水式反应堆,不同于福岛的沸水式。但大亚湾核电安全咨委会港方成员温石麟说,这好比热水锅和压力锅的分别,「平时没有事,两个都安全,若发生事故,压水式的杀伤力会更厉害」。 中国核安专家说,大亚湾及其他中国的核电站,都不是建在地震带,因此会平安无事。可是,苏联的切尔诺贝尔核电站也不是建于地震带, 1986年却酿成巨祸。专研核电的香港绿色和平项目主任古伟牧说,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导致冷却系统失灵,例如人为因素,淹水,机器本身的毛病……。 在福岛事件之前,几乎全世界都认为核电的安全问题已解决,各国都可以发展这种没有碳排放的干净能源了。福岛核电运作40年,期间日本有过多次地震,也都安然无事,但想不到的事还是发生了。切尔诺贝尔核电站出事前,苏联领袖戈尔巴乔夫问科学家关于切尔诺贝尔核电的安全, 所得到的回答是:反应炉绝对安全,甚至可以装置在红场。因此,所有核电在出事前都是安全的。 切尔诺贝尔核电出事的原因,苏联官方有两个矛盾的解释, 1986年的调查是把责任全推给操作员, 1991年的公布是设计本身的缺陷。有报导说,核电站管理松懈,让一些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员进入核电站。此外就是官方反应迟缓,事故后48小时,一些距离核电站很近的村庄才开始疏散。政府完全没有作过疏散的演习。还有就是核电站没有任何民间团体的监管,操作过程不透明,出事后当局更意图隐瞒,以致瑞典瑞士测到空气中含高辐射量,事情才曝光。 切尔诺贝尔事故可说都是人为因素。这些情节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陌生,许多事故比如毒奶粉事件,就显示官方意图隐瞒,没有民间团体监管,也没有独立媒体监督。去年大亚湾核电站出现过燃料棒有裂纹的事件,其时核电站方面以泄漏情况轻微,视之为零级事故,没有向公众宣布。大核安咨会港方委员温石麟批评大核隐瞒实情,而这之后,安咨会就没有通知他去开会了。
据了解内情的人透露,由于中国的核电发展太快,一些未够经验的人很快上升到管理层。核电站内还有通告说「严禁无许可证操作任何现场设施」,显然管理并不严谨。切尔诺贝尔核电出事的因素中国都不缺,更多一个因素就是还有贪腐问题。 09年8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兼总经理康日新,因涉及18亿人民币的核电工程招标舞弊案,而遭收押。贪腐造成的豆腐渣工程若蔓延到核电工程,恐怕出事是迟早的事了。 因此,周三立法会关于核能安全问题的动议辩论,泛民议员要求港府为核事故做好应变措施,改善通报制度,检讨核能发电比例,以及要求中央停建核电,都是应有之议。建制派议员秉承北京意向,对中共尤其是在香港周边发展核电心存侥幸,毫不虑及香港安全,将所有修订议案否决。即使上天保佑,中国核电尤其邻近香港的核电站不出事,他们和特府也是香港的罪人。
(李怡)
核电安全与社会监督:出路在独立决策,民主监督
苹果日报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了我们对核电安全的关注。有人认为中国应永久放弃发展核电,甚至关停现存所有核电站;但也有人认为应该继续发展和使用核电,毋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究竟我们如何决定哪一种观点比较合理?
监管机构须独立专业
首先,我们必须面对以下三件事实:一、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核电技术。二、核辐射泄漏意外属于低频率、高致害风险。三、昔日的安全标准未必能适用于今天。这三点正是当代「风险社会」的基本元素。不过,目前很多人往往只把眼光集中在第二点(低频高害),继而按照自己对能源政策的取舍和对生命风险的判断,作出支持、冻结或反对核电等各种不同结论,但却很少有人考虑到人类的科学知识也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今天被视为安全的核电技术未必在明天继续被视为安全。世界上既没有永远安全的核电技术,也没有一劳永逸的风险评估结论。过去行之有效的假设会在今天失效,而今天认定足够安全的设计也可能在明天失效。如果今天的核电安全标准不定期检讨,不作定期修正,那么今天的福岛也有可能变成明天的大亚湾,无法吸取深刻教训,一再上演历史悲剧。 这里就产生一个如何定期检讨和修正核电安全标准的问题,亦即如何设计一套良好制度的问题。出路在于八个大字:独立决策,民主监督。 福岛事故后,日本首相菅直人已表示考虑将核电安全监管机构(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从政府部门(经济产业省)中分离,避免推动核能发展的部门与监管核电安全的部门同构同体而产生利益冲突,有如法国核安全局般享有独立地位。这类建议的优点在于:中立公正的专家学者,按照与时并进的专业知识,在不受利益团体和政府政策的干扰下,构思与建立具体详尽的核电事故防灾、检查和应变制度,并交由行政部门统筹执行,避免利益冲突。最近,德国已要求中立的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和新成立的伦理道德专家委员会,重新全面分析核电的技术风险和社会风险,力求与时并进,定期检讨和修正制度。
引入商议式民主元素
除此之外,欧美多国核电安全机构更重视监督专家的独立性,因此进一步要求安全监管机关公开资讯,在核电决策中引入公民参与,透过专家和公众的双向交流,决定是否保留、冻结或废除核电,排除公民疑虑,满足公民诉求。这种机制当然避免不了掺杂各方主观的价值判断,但却由于定期充份的资讯公开和理性论证,有助增强其客观性,避免目前国内政府官僚决策系统从环境评估到项目实施的封闭、粗糙、偏颇和腐败。 引入商议式民主元素,设置中立专业的核电安全监管机构,从而应对风险社会中核电安全问题,不失为比较可取的做法。舍此不由,徒务枝节,国内和香港的核电安全机制只会进一步沉沦,捏把冷汗,望天祈福。
桑普 自由撰稿人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Modified on 2011/4/05)
(博讯 boxun.com)
[发表评论] [查阅评论]
(不必注册笔名,但不注册笔名和新注册笔名的发言需要审核,请耐心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