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政改浩荡 中国告别革命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5月14日 转载)
世界新闻网 記者孟芳紐約報導
百人會第20屆年會12日在曼哈坦舉行,圖為關德銓(左起)、汪大總、李成、俞可平及周看討論社會轉變議題。記者簡一夫攝

中國的民主化道路該如何走?是效仿西方,還是學習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亦或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被視為是當前中國政治改革理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的俞可平說, 大多數的中國老百姓都不會想要革命,聽到革命就會想到十年文化大革命,如今的中國是「告別革命」的時代,不過雖然中國社會較為穩定,也面臨許多挑戰,尤其是在溫飽問題解決後,現在民眾更強調的是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比如中國網路對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的概念進行「複製」推出類似網站。而從100年前的辛亥革命到如今的民主政治改革(他特別改用中文說),已然「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
在12日百人會「社會轉變是經濟和政治改革的催化劑?」的議題環節,邀請到曾以在北京日報發表「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而受重視的俞可平博士、布魯金斯學院高級研究員李成、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汪大總、德勤中國業務部高級合伙人關德銓,分別從學者和商人的角度展開對中國民主改革的探討。
俞可平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被視為是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重要智囊與文膽之一。他認為,中國的民主之路既不會照搬西方的,也不大能抄襲台灣的,就後者而言,他認為陳水扁事件給中國百姓造成極大的負面印象,但是他認為可展開兩岸相關的民主之比較研究。
而李成則認為,中國「十二五計畫」其實已預告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世代變化,主要是因為目前中共政府機構和軍隊大批老人將要退休,以及性格不同的新領導人面孔,還有社會存在的矛盾激化和中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中國的走向給世人「既帶來希望,也有恐懼」。
李成還指出,中國年輕一代還面臨就業難和房價過高的困境,而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僅要看經濟,還要參考社會福利和軟實力,所以民主政治改革已「不是一個選擇,而是必然」。
汪大總則肯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表示1981年來美國唸書時,他連甘迺迪總統的照片都沒有見過,而到2006年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建成,上千人則瘋擁而至觀賞滾石合唱團(The Rolling Stones),充分體現中國本土高學歷、接受外來思潮的人士越來越多。
關德銓則坦言,面對中美兩國的社會變化,是「既愛又恨」,從長期來看,總體應該是好的,但從短期分析,則面臨一系列實際問題,他希望變化是穩定型的,在創造新價值的同時,固有價值也能得到保護。
本文来源:世界新闻网
(博讯 boxun.com)
[发表评论] [查阅评论]
(不必注册笔名,但不注册笔名和新注册笔名的发言需要审核,请耐心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