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邓小平无疑是个社会主义者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8月23日 转载)

邓小平本人多次讲过不应该用“左”或“右”的标签定义他自己(图为50年代邓小平和毛泽东在一起)
邓小平在文革期间曾经作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派遭到清洗。邓小平重新掌权为毛泽东时代划上句号,开始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但针对改革后官员腐败和社会贫富悬殊,许多批评者把腐败问题归咎于邓小平那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名言,认为邓小平在中国引入资本主义,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但曾经为邓小平作过翻译、近距离地接触过这位最高领导人的中国政治学者张维为认为,邓小平本人多次讲过不应该用“左”或“右”的标签来定义他自己,他自称自己是实事求是派,即反“左”,也反“右”。
文革期间(1968年)邓小平对中共中央作长篇检讨中承认自己是党内最大的走资派。后来在邓小平主导市场经济改革时,在90年代初曾经也说过“如果说把经济建设列为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工作,就是走资派,那我就是最大的走资派”,表达了反对贴标签,扣帽子的做法。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8月20日纪念邓小平诞辰座谈会讲话中高度评价邓小平,除了说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还说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许多评论认为,中共进一步提升了对邓小平的评价。

张维为:邓小平的终身奋斗目标就是希望中国人富裕起来。
还有分析认为,上述提法说明了习近平会继续邓小平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会进一步对邓小平理论这个“开放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BBC的中国编辑凯瑞评论说,尽管习近平已经身兼多个要职,大权在握,但仍然面对清除腐败和利益集团,为中国经济发展扫清障碍的挑战。从习近平讲话中看出,他似乎显示了同当初邓小平为改革开放扫清政治障碍一样的决心。
“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做过关于共同致富、不允许两级分化、不允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的讲话。有人说按照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的政治标准看,这些言论应当属于左派言论。但中国政治学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维为接受BBC中文网专访时表示,对邓小平贴标签会把问题简单化,不利于分析问题,用“左”或“右”定义邓小平都不妥当。
张维为说,邓小平自称是“实事求是派”,他崇尚实事求是,既反左,也反右。他认为邓小平毫无疑问是个共产主义者、 社会主义者,邓小平的终身奋斗目标就是希望中国人富裕起来。
关于目前的官员腐败和社会贫富悬殊问题及其相关的批评,张维为说这是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础上出现的现象。他说邓小平非常明确,他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为了更快地实现这个目标,要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先富裕起来,然后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张维为说现在中国在缩小贫富地区差距和人群差异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取得成效。现在大西北开发战略是成功的,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发展都比东部沿海快,东西部发展差距在缩小。在普遍富裕的基础上,社会贫富收入方面的差距也在改善,但缩小差距是个逐步的过程。
“中国故事”
张维为认为中国(成功)的故事很精彩也很震撼,本来可以讲得很好,但可能是中国舆论和传媒一些人缺乏自信,过分迷信西方“话语”所以中国“叙事”并不是很有效。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在过去30年,更确切地说是15年当中,他们实际上经历了一场“财富革命”,大大缩小了同西方国家家庭净资产的差距。”
有的人说,西方国家的人均GDP比中国高很多,但净资产差不多,甚至被超过。张维为说,这正好证明了邓的一个观点,即因为中国有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在总体上,在资本力量,社会力量,政治力量的关系方面都相对比较中性,政治力量比较强,比较中性,最后大部分得益比较多。
他说邓小平明确说过,“我们虽然人均GDP不一定很高,但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比较多。”现在证明这个讲法是准确的。
“战略清晰”
在比较邓小平时期和现任领导人的外交思维时张维为说,在习近平时期显然中国外交有调整,其中最主要的调整是,重要的问题上,由战略模糊转向战略清晰。比如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和在东海同日本的领土争议问题上,过去的外交没有现在这么清晰,现在中国的外交清晰而且有底线,还把底线昭示全世界。
邓小平说过要“韬光养晦”,但张维为说邓小平还说了“有所作为”。他认为理解邓小平,掌握他思想的实质精神就要抓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制已,中国的利益已经遍及全球,因此中国外交政策也需要与时俱进。
张维为说,邓小平的思想相当完整,他思考许多问题有长线、战略性的思维。如果邓小平活到今天,他也会做适当的调整。张维为人为,多数中国人也希望做调整,随着国家发展,调整是必然的事情。
来源:BBC
(博讯 boxun.com) 1540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