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说“文革”/武振荣
(博讯2006年6月25日)
1、
所有研究“人民文革”的人无不是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专门的写作和专门的研究,但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主流思想不是“人民文革”这样的概念所可能包含的。因此,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共产党灵活地调整统治政策的行为已经把中国人民在“人民文革”失败之后的那种剩余意义组织到了所谓的“改革开放”中去了,于是,政治上已经被放空了的人自然期待一个“实惠”性的东西,所以,这个时代的牛鼻子就被共产党的新政策“牵着”着走了。
(博讯 boxun.com)
那时,我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内鼓吹我的“66运动”(也就是现在的“人民文革”),听者谔然,许多人都劝我:“老武,用现在这种法制的方式解决中国问题,用自由化来引导中国的变革,成本最小,收获反而最大;你作为文化大革命运动过来的人,不是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方式是得不偿失啊!”那时听了这样的话,我就心里说;邓小平得分了。
2、
所谓的“改革”是建立在“彻底否定”“文革”(包括共产党“文革”、毛泽东“文革”和“人民文革”)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当人民从“改革”中得到经济方面的某些“实惠”而尝到一种“甜头”时,“人民文革”就有可能失去“市场”。作这样的假设并不难:共产党的这一场改革如果不失败,而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的话,中国社会为什么非要为“人民文革”腾出“市场”呢?
3、
问题是:到1989年“6-4”之后,共产党的“改革”彻底失败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失败,而是一败涂地的失败!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人才思考中国如果只靠“小打、小闹”,而不采取一种“彻底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话,那么这个正在“坏死的社会”或者已经“黑社会化了的社会”中的问题怎么能够得到解决呢?如果说这种“彻底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办法已经在“苏东波”中见效的话,那么谁又能够堵得住“人民文革”之路呢?
到今天为止,我不认为“人民文革”的理论形态已经建设完好,相反我们认为它的形态正在建设之中,因此,它的发展空间不可小量,事实上,它也为更多的人以实际行动进入“人民文革”作着准备。
2006-6-25
_(博讯记者:武振荣) [博讯首发,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论心智的解放/武振荣 我在“文革”研究方面的点滴体会/武振荣 评“武振荣:毛泽东与希特勒是一类人吗?” “十年树人”与“十年坏人”——有关人的问题之研究(一)/武振荣 只差“1分”/武振荣 闲话:毛泽东与希特勒的异同,回武振荣 毛泽东与希特勒是一类人吗?/武振荣 论使徒彼得成圣对我们之启发/武振荣 在暴力问题上,我们千万可别吃错药/武振荣 关于自由与民主的一组扎记/武振荣 与网友谈“文革”(11)/武振荣 与网友谈“文革”(10)/武振荣 是改变“土壤”还是培养“土壤”?——读鲍彤的“答记者问”有感/武振荣 又逢“6-4”,说点什么?/武振荣 与网友谈“文革”(9)/武振荣 与网友谈“文革”(8)/武振荣 “巫毒娃娃”何以风靡中国(续)?/武振荣 “巫毒娃娃”何以风靡中国?/武振荣 与网友谈“文革”(7)/武振荣.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