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温家宝与汪洋之争:中国“科学发展”的两难困境
(博讯北京时间2008年12月24日 来稿)
王楠(香港)来稿/联合早报网评论
(博讯 boxun.com)
《汪洋没错,温家宝看得更全面》认为,汪洋坚持不救“落后生产力”的“腾笼换鸟”,与温家宝要保卫中小企业的主张,都没有错,二者的分别仅在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汪洋要救广东,就不能太过考虑其他省市,而温家宝要力图就业,所以要求广东兼顾全国。
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中共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两难处境。《中国时报》报道,广东目前倒闭的企业多半是纺织、五金、陶瓷建材等传统劳力密集、高耗能产业,这些占了广东25%的土地资源,但只贡献8%的生产总值。它们的倒闭对汪洋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规律,也正是广东产业升级的机会。
按照中共大力推倡的科学发展观,汪洋的确没有错,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升级,长痛不如短痛。这是汪洋必须下的决心。如果广东的任务就是解决中西部省农民工就业问题,那汪洋大可不必大动干戈,放活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就是了。但显然中央不会仅用此考量广东,作为改革的标兵,广东必须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时下就是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就是要尽快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这是汪洋到广东的主要任务。
而金融危机下,广东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一泄千里,关的关,破的破,那么多外省的农民工都呆在广东等饭吃,广东也受不了,至今没有大的乱象,不能不说汪洋调度有方。而那些输送农民工的省份,其实根本不希望农民工回省,那么多青壮劳动力,回去就是个就业大问题,治安大问题。
这些中西部省份,当然不会急广东之所急。广东在这个问题上不急了,那才是他们的麻烦。而汪洋的难题只有尽快通过产业升级来甩包袱,通过经济转型来解决。
明白了汪洋的处境,温家宝之急也就简单明了了。汪洋眼里的包袱,正事关总理眼里的稳定。作为一国总理,在金融危机面前,肯定不希望广东这个解决就业的大省,突然甩开大批低素质就业人口向高科技的道路上跑得太快,于是要求广东『统筹兼顾』,搞好中小企业,而这也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之一。一个是以发展促稳定,一个是以稳定促发展,的确谁都没错。
和平年代本来相得益彰的『腾笼换鸟』和『统筹兼顾』,危机关头却变成了两难矛盾。科学发展这块硬币的两面,你很难说哪一面更符合科学发展的逻辑。金融危机,也真的是科学发展的试金石。在广东与中央两层决策者面前,摆下了不同的理解和选择。虽然两难,但无论是汪洋还是温家宝,都是根据科学发展做出的选择。
而在更多的地方和部门,就不那么乐观了。没有金融危机,中国虽然看起来有很多缺点,但总体上充满希望。但危机一来,突然之间,原来向好的方向转变的步伐一夜之间就停顿了,有时甚至在倒退。4万亿,让中国各地瞬间又似乎要回到唯GDP时代,大规模重复建设,大规模形象工程几乎明摆着回到了各地政府的案头。
奥运带来的新闻透明不见了,代之以更为严格的网络控制。地震带来的民族凝聚力不见了,代之以『你们算个屁』的官民隔膜。就连风风火火好几年的环境保护,突然也被4万亿所带动的巨大利益连拉带打地又弄成了橡皮图章,惯于给惟GDP模式刹车的铁腕潘岳,终于不出所料地尝到了得罪利益集团的苦果,『种瓜得瓜』,个人仕途反遇刹车,淡出公众视野。
看来,科学发展观何止两难。危机压顶之下,科学发展观需要的,未必是应对金融危机需要的。科学发展观要保护的,也未必是利益集团想要留住的。科学发展预示的,更未必是现实所应当努力的。
作者:王楠 来源:多维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胡锦涛乒乓球单挑王楠和福原爱 实力博满场彩(图)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